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隶属于吉林大学,是一所工、管、文、艺专业相对齐全的以重点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于吉林大学南湖校区,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将近3万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成为学校的骄傲。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
1953年8月,在原地质矿产部、东北地质局的筹划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长春地质学校”在长春市原斯大林大街70号挂牌,宣告长春地质学校的诞生。学制为三年,培养目标为中等地质技术人才。一年后学校迁入南岭大街4号校址。
20世纪50年代是百业待兴、高歌猛进的年代。学校以地质和钻探专业为主,培养的毕业生达到2200余人。这一代的学生多数成为我国钻探、地勘事业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20世纪60年代是艰苦奋斗和风霜雪雨的年代。面对能源奇缺、自然灾害、文革浩劫,学校审时度势始终把国家建设及需要作为办学方向,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石油、水文、化验、机械、勘探五个专业。同时还举办了专科教育。这一时期培养的毕业生超过2000人,为地矿行业不断输送技能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是风起云涌、拨乱反正的年代,工农兵学员使难以为继的学校教育有了2400余人。这批学生中有的通过后期深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有的经过自身奋斗成为业界前沿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是春潮在望、人才辈出的年代。通过全国统考的学生进入学校,他们文化基础扎实、胸怀美好理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3800余名毕业生中,一大批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毕业生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20世纪90年代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年代,依托行业办教育的状况开始改变。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学校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管理类、城建类、信息类、经济类、语言类专业应运而生。为日后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层次提升的需要,通过推荐、保送、对口高考等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学历,拓宽学生未来发展空间。
世纪之交,是体制变革、教育结构调整的年代。按照国家政策,1997年,长春地质学校并入原长春科技大学,由此步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行列。2000年,新的吉林大学组建,学院以原长春地质学校为主体,保留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原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原长春邮电学院的专科办学,将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始了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阶段。
21世纪第一个10年,是巩固优势、稳步发展的年代。学院以吉林大学品牌为支撑,全院师生共同努力,教育部专家组确定,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等五个专业为吉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始终坚持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600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起各行各业建设者的角色。
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改革创新、完美谢幕的年代。根据吉林大学“校园功能调整”的总体安排,学院于2010年9月从原校址整体迁移至南湖校区。在新校区,学院进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根据吉林大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学院于2021年7月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后完美谢幕。